400元4小时快餐微信_寻花楼楼凤兼职论坛,附近200米约爱电话,附近一百元约

关注睡眠健康:浅谈夜磨牙(一)
2022-03-22 19:33:00 来源:中国老年医学学会

夜磨牙在生活中很常见,人们可能对此常“不以为意”,但实际上长期磨牙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。对夜磨牙的相关研究和治疗不断地更新发展,下面介绍其相关情况。

一、夜磨牙的定义

需了解夜磨牙(sleep bruxism,SB)属于磨牙症的其中一型,另外有紧咬型,即白天不自觉地咬紧牙关,但无上下牙齿的滑动摩擦,还有白天夜晚均存在的混合型。一些研究谈及磨牙症常指代夜磨牙,实则缩小了范围。目前,对夜磨牙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,主要区分在睡眠医学和口腔医学两个领域。睡眠障碍国际分类指出:夜磨牙通常与睡眠觉醒有关,是睡眠时磨牙或紧咬的口腔活动,属于睡眠相关运动障碍??谇恍薷囱е腥衔阂恢治抟馐兜目谇幌肮?,有节奏的、痉挛性无功能的咬牙、磨牙且发出声音,不属于咀嚼的功能性动作,可导致咬合损伤,是多种口腔疾病的危险因素。为适用于临床实践,有学者综合定义:睡眠无意识状态下,牙在承受一定强度咬合力的情况下,下颌做有节律或位移较大的运动,颞下颌关节、牙齿等解剖结构发生的非生理性动作。

二、夜磨牙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

国内夜磨牙大范围的现况调查较少,曾有河北地区纳入817例样本的研究显示成人患病率为14.4%因对夜磨牙的判定方式不尽相同,国外多项研究报道其患病率在5.5%-31.6%,平均为12.8%,随年龄的增加,患病率呈下降趋势。

通常,夜磨牙可通过患者报告和医师问诊、临床检查、口腔模具或记录肌肉活动等方式进而诊断。问卷调查和自我报告方式,存在遗忘数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局限性。现认为多导睡眠监测是诊断夜磨牙最准确的方式,该系统包括脑电图、眼电图和舌骨上肌、颈前肌、咬肌和颞肌的肌电图,可识别睡眠期间磨牙迹象,相关标准为:①磨牙发作≥2次/小时,或者超过30次/晚;②每次磨牙发作时,肌电图爆发超过6次,或≥25次/小时;③夜晚录音记录到至少2次磨牙的声音。

三、夜磨牙的病因

无法用单一原因解释夜磨牙,病因尚不完全清楚,但有证据显示与以下因素有关。

3.1精神心理方面:随着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发展,发现该病与精神压力、焦虑抑郁密切相关。忧郁程度越高,其发生频率越高。

3.2咬合及颌面关节方面:咬合关系不协调是主要因素,儿童换牙时期,牙齿不能很好地咬合,潜意识地磨牙使上下牙齿更多的接触,可能是儿童患病率高的原因。多数认为颞下颌关节紊乱和夜磨牙关系密切。

3.3睡眠障碍方面:失眠患者易焦虑抑郁,精神压力大可引起夜磨牙。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常有打鼾、舌后坠的表现,气道管腔缩小,可能触发应激的自我?;せ?,无意识地滑动下颌骨,调整口咽通气道的空间。磨牙也可能与呼吸暂停缺氧所致的中枢微觉醒相关。国外某研究记录到大多数磨牙发生在呼吸暂停事件末。磨牙次数与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呈正比。

3.4神经内分泌方面:有研究报道夜磨牙患者的尿中儿茶酚胺水平较正常人群高。因多种内分泌激素量的变化,如多巴胺、去甲肾上腺素等,可能会扰乱基底神经节反馈平衡,使咀嚼肌的协调运动产生异常。

3.5生活习惯方面:夜磨牙常发生在侧卧位或俯卧位时,由于侧向压力作用于下颌,牙齿处于非正中接触状态,而且下颌偏斜使颞下颌关节及其周围肌肉组织紧张,从而增大夜磨牙的可能性。表现出无意识的肌震颤动作,终导致牙齿非功能性磨损。长期单侧咀嚼可能是发生夜磨牙的危险因素。另外,其它因素如吸烟、酗酒、摄入大量咖啡、滥用精神类药物等均有可能引起夜磨牙。

3.6基因方面:多数学者认为夜磨牙由基因异质性引起的,并非单一基因影响。发现特定基因与夜磨牙发病相关,可能存在遗传倾向。

 

 

 

参考文献

1.马驰,卢晓爔,.河北某高校学生夜磨牙症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[J].现代口腔医学杂志,2021,35(03):181-184.

2.杨瑞梅.夜磨牙症患者咬合及睡眠特征与弹性牙合垫的矫治作用[J].世界睡眠医学杂志,2021,8(02):216-217.

3.Goldstein G, DeSantis L, Goodacre C. Bruxism: Best Evidence Consensus Statement. J Prosthodont. 2021 Apr;30(S1):91-101.

4.Kuang B,Li D,Lobbezoo F, et al. Associations between sleep bruxism and other sleep-related disorders in adults: a systematic review. Sleep Med. 2022;89:31-47.

5.Kale SS, Kakodkar P, Shetiya SH. Assessment of oral findings of dental patients who screen high and no risk for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(OSA) reporting to a dental college - A cross sectional study. Sleep Sci. 2018 Mar-Apr;11(2):112-117.

6.Polmann H,Réus JC,Massignan C, et al. 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bruxism and stress symptoms in adults: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-analysis. J Oral Rehabil. 2021;48 (5):621-631.

7.Yalcin Yeler D,Yilmaz NKoraltan M,et al. A survey on thepoten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MD, possible sleep bruxismunilateral chewing, and occlusal factors in Turkish universitystudents. Cranio,2017,355: 308-314.

8.Campello CP,Moraes SLD,Vasconcelos BCDE, et al. Polymorphisms of the serotonin receptors genes in patients with bruxism: a systematic review. J Appl Oral Sci. 2022;29:e20210262.

 

 

作者:

      副主任医师、副教授

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常委兼总干事

 

赵力博    博士